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报道 > 正文

综合报道

王学峰逯海川两位校友成功登顶珠峰!

文章来源:励耘报 审核人: 时间:2019/11/15 点击次数:
审核 视频

2019年5月22日,在海拔8844.43米处,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北师大珠海分校2016届校友王学峰和2017届校友逯海川成功登顶珠峰!两人在攀登过程中偶遇,在寒冷、缺氧、风暴、崎岖的致命环境中不畏险阻,他们凭借专业的登山素养、坚强的意志与强人的体魄,成为全球7000多名成功登顶珠峰者中的一员。

 

缘起:攀登成为梦想与生命的一部分

今天,逯海川和王学峰两位攀登者,一位是是高山向导,一位是高山摄影师,都与高山结下了不解之缘。谁也不会想到,还在大一时的他们,一位专业方向是高尔夫,且只把高山向导当成工作;一位在第一次爬海拔400多米的凤凰山后,觉得爬山这么辛苦的运动不适合自己,并说“这是我最后一次爬山,再也不爬了”。

逯海川告诉记者,大学生活对他的影响非常大,尤其是包一飞老师和黄宇老师,他们对逯海川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去年,包老师成功登上珠峰,其榜样精神给了逯海川很大的触动和激励。

一次偶然的机会,逯海川和户外老师外出露营,开始对户外和攀岩产生了兴趣,也由此结下了与攀岩的缘分。后来,逯海川有更多机会接触高海拔的攀登,让他感受到了登山的刺激和乐趣。在攀登过程中,逯海川也接触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收获了真挚的友谊。渐渐地,逯海川认定自己喜欢这个行业,离不开这种充满挑战又热血沸腾的生活,所以一直坚持。不知不觉6、7年过去了,攀登已经与逯海川融为一体,成为他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对于王学峰来说,缘起于2016年夏天的一档真人秀节目。那是一个讲述五个18岁孩子攀登珠峰北坳(海拔7028米的位置)的故事,这是他第一次接触到珠峰。大二的他跟随节目组登上了珠峰北坡,在6000米的海拔上,皑皑雪山和绮丽的冰川风光,在他心中烙下深深印记。一个懵懂的想法在心中生根发芽:30岁以前,我能不能挑战一下珠峰?

2018年4月,他又一次与珠峰相遇。这一次,是为了拍摄“无腿英雄”夏伯渝老师攀登珠峰的纪录片。69岁的夏伯渝老师第五次尝试,依靠双腿假肢攀登,并最终站在了海拔8848米的世界之巅,实现他多年的梦想。这件事也深深触动了王学峰,“我年纪轻轻、身体健全,是不是也可以去尝试一下?”这个想法慢慢扎根他的心头。

于是,两位在大学期间就与珠峰结缘的攀登者,就在这个春末,让梦想开花结果。

珠峰:一切困难都不足以动摇信念

众所周知,珠峰攀登之路无比艰险。“我们会在前期做充足的准备,比如收集山峰资料、规划路线、设计应对措施,同时也会做专业的训练。我们会充分评估这座山峰的难度以及自身的状态,以此来预测攀登的风险值,判断情况是否在掌握中。所以要在攀登前做好充足的准备。”逯海川说。

从上山到下山,整个攀峰过程持续了近一个半月。平日里,王学峰一直在坚持运动,因各种原因,他原本打算放弃这次的攀珠峰计划,直到临行前一个月才真正做出决定。一个月的准备明显不足,时间紧迫,为应对珠峰恶劣的生存环境和极端的天气状况,他不得不加大体能训练,“坚持每天体能训练,晚上在健身房,白天跑步、游泳”。但是在心态上,他至少准备了两三年。

从2016年第一次接触珠峰,王学峰就有了攀爬珠峰的念头。几年来,他循序渐进地攀爬了许多5000米、6000米乃至7000米的高峰,只为让自己的身体素质能跟上登珠峰前的拉练,这些经验也为他适应高海拔生活提前打下基础。

今年的珠峰南坡,不幸遇难的攀登者人数激增,且出现了严重的“堵车”现象。登顶多达270人,接近吉尼斯纪录。逯海川一行人在接近顶峰的希拉里台阶堵了2-3个小时,这对攀登者的体能是个极大的考验。成功登顶后,逯海川所在的大部队花了十几个小时下撤到C4营地。逯海川的队友体能不是特别好,下撤不到10分钟他就说要在山上住,士气低沉,这种情况对于他们来说也是十分困难的。逯海川只有不断地鼓励队友,请他们一定要坚持下去,自己也是咬紧牙关。虽然他的脑海里也幻想过无数种不好的结果,可他始终告诉自己,“我一定可以做到!”

回想这十几个小时的救援,“我确实疲惫到无以复加。我也曾一度以为坚持不下去了。可脑海里有一个声音一直支撑着我,我一定要把队友安全带回家!这是我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作为一个攀登者的使命!再者,在这个过程中,我面对着死亡,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惧。下撤途中,我看到很多倒在雪地里喊救命、说胡话的登山者,我清楚地看到他们的挣扎和对生存的渴望。我不想把我和队友一起留在山上。我们共同的目标就是下撤、活着!”逯海川说。

到达营地时已是晚上十点过了,逯海川对记者说,“队友安全撤离后,我浑身的力气仿佛都被抽光,可是整个人却充盈着满足与喜悦。这是一种很矛盾的感受:肉体无比疲劳,灵魂却十分热血欢腾,这可能就是攀登的魅力所在。”

另一边,王学峰也有他的困难。快登顶之前,严重的缺氧使他产生过放弃的念头,因为在那样极端的环境下,平安而返都成了奢望。好在他及时解决了氧气面罩出现的问题,缓解了缺氧状态带来的不适,才有机会登顶,否则后果难以想象。

历经艰险,登上珠峰的那刻,王学峰怀里揣着的四五台拍摄设备都因极端低温环境变得不灵敏,狂风和极寒让他不知所措,经过一段时间调整后他才拍下了登顶照。问及成功登顶的感受,他说:“上面风特别大,也很危险,只想赶紧做完工作下撤”。回想起下撤时遇到的危险,以及在营地奋力拯救印度队友生命的紧急,王学峰不禁感慨“活着真好”。

在王学峰看来,“成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运气,还有个人意志力”,他给出了自己成功登顶的原因,“你知道目标在哪里,想去实现它,那路上遇到的一切困难都不足以动摇这个信念”。

展望:背上行囊,继续与山为伴

一路走来,逯海川不是没有想过放弃。一次,逯海川作为助理教练,带队攀登海拔6178米的青海玉珠峰。他们的团队遭遇了暴风雪,逯海川和一个女孩在山上困了一整晚。成功下撤后,他切身体会到攀登的高风险,当即决定不再做这份工作。可下山后不久,他就又开始怀念登山的感觉。逯海川意识到攀岩才是属于他的生活,只有在攀登时,他才能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他对记者说:“未来我希望能够多尝试一些海外的攀登,和国外的大神接轨。”

而王学峰,因登山与摄影双重爱好使然,毕业后他成为了一名高山摄影师。谈及摄影,他说:“最好的学习在路上”。大一的寒假,他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攀冰培训,登上海拔5050米的羊子片山峰,在严重的高原反应下坚持拍完了自己第一部纪录片。大一暑假的一次滇藏线骑行过后,他从搞不懂光圈和感光度,到能够准确曝光并学会拍星星。大二的户外摄影课,他又系统学习了摄影。此外,他还跟随《藏北秘岭——重返无人区》摄制组经历了一个多月的外景拍摄。

“做热爱的事情,保持期待和创造力,不要被繁琐的城市生活束缚”,这是王学峰的人生态度。谈及后续计划,他表示会先调整好身体状态,然后完成珠峰的纪录片剪辑,以更好的状态迎接下一次工作和下一座山峰。

高山之巅,热血永存。逯海川人如其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而王学峰这样解释他的名字,“学习山峰给予我的一切,可能比书本里得到的更多。我很喜欢我的名字,很接地气,我内心可能藏了座大山,冥冥中注定要和山结缘。”

这两位与山结缘的青年,会背上他们的行囊,继续与山为伴。攀登是真实的用生命与自然相搏,热爱可抵千难万险,岁月漫长,这是中国精神,也是北师信念!

 

记者:周瑛 鄢清玥 曹纯 杨梓 杨奕奕
责编:杨隽

原文刊载于《励耘报》248期3版

上一篇:传唱青春之歌 我们奋力前行——黄文秀同志先进事迹在师生中引发强烈反响
下一篇:习近平: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