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快讯 > 正文

快讯

2017年金砖国家文学论坛(四)—— 中巴对话:本土经验与世界文学

文章来源:新闻中心 审核人:孔建华 时间:2017/12/17 点击次数:
审核 孔建华 视频

本网讯(记者 周靖怡 钟定怡)2017年12月16日下午3时,2017年金砖国家文学论坛分论坛“中巴对话:本土经验与世界文学”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京师会议厅展开。此次金砖国家文学论坛由北京师范大学主办,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和国际写作中心联合承办。共有10位中巴著名作家出席了此次分论坛。

此次论坛由著名翻译家、北京大学副教授闵雪飞主持。闵雪飞首先对巴西作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指出中巴两个国家文学方面的共通性及地理的相似性。她也指出双方都具有的文学交流上的困难,并表示双方进行沟通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

巴西著名学者、坎皮纳斯州立大学弗朗西斯科·富特·哈特曼教授以艾青的《一堵墙》开始了他的发言。他首先表达了对中巴之间的交流逐渐增多感到由衷的喜悦。他讲述了中巴过去的一些文化记忆,并指出这些历史文化作为一种原始力量是十分重要的。同时,他认为城市化改变了乡村景观是两国都需共同需要面对的问题。他认为文学要坚持为所有不平等的现象呼号。

著名作家、北京师范大学的特聘教授苏童提出文学需要观察生活,并指出本土经验转化为文本会经历一个裂变的过程,这个裂变过程会产生新的多义性。他表示“多义性即是我所认为的文学的世界性”。

著名作家、清华大学教授格非围绕现代性和时间交易这一个主题着重阐述了“时间焦虑”这一概念。他提到中国的现代性是西方现代性的一种特殊形式。这样的特点体现在了传统和过去的自相矛盾,强烈的批判传统的同时又怀旧。

巴西著名学者、里约热内卢州立大学若昂教授重申了跨国文学概念定义的重要性。他认为当今的跨国文学应该强调的是阅读者和可译性的概念,这样是有利于文化和文学经验的扩大,因为通过这种形式的影响和对话,就不需要假设在等级制度的基础上。他倡议建立一个可以容纳不同经验的共同的空间,创造一个勇敢的、崭新的跨国文学的新世界。

著名作家、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李洱老师侧重于从翻译问题来探讨本次的主题,他提出了语言可译性和不可译性。他认为不同语言是能够展现出不同文学之美,我们无须为那些没有翻译的优秀作品而感到惋惜,因为这些伟大的作品是不可译的,翻译后可能反而会使其贬值。

广西作家协会主席东西老师认为我们在写作上应该多一点文化自信,本土作家的作品毫不逊色。同时,他也强调了文学写作方面的共通性和相似性。

巴西著名诗人玛利亚·露西娅·威尔分享了多首经典的诗歌,她强调要从诗中的内涵去了解巴西文化的内涵。她分析这些诗歌创作背景,让我们体会到了巴西诗歌的精妙之处,感受到巴西的诗歌吸收了丰富的经验和优美的语言,巴西诗歌是一个向新的时代敞开的巨大的身体。

著名诗人、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杨克对本土性的解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介入式的现代主义,他希望能够跟通过诗歌的切片透视当代中国的一些问题,最大限度保留生活场景的鲜活和丰富。二是写作要有全球的普遍性,个人的情绪和广阔的无边世界要有关联。他还特别以李白诗词的翻译为例指出有一些本土经验是难以成为世界文学的一部分的。

著名诗人、北京大学副教授胡续冬对几位嘉宾的发言做了精彩点评,并认为各个嘉宾独到的见解促成了这次有效和热烈的对谈。同时他也指出了中国作家对巴西作家还有待更深入地熟知,作为渐渐崛起的中国更应该永不停止地去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最后,他深信中巴之间有着神奇的联系,还希望年轻一代译者重拾对巴西经典文学的关注。

在现场问答环节中,格非老师就文学未来可行性发展的问题做出了详尽的回答;若昂点塞萨尔·德·卡斯特罗·罗萨和弗朗西斯科·富特·哈特曼分别就与西方关系的认识问题表达了自己独到的看法。

在热烈的文学讨论氛围中,中巴对话分会坛就此落下帷幕。

摄影:朱倩楠 编辑:蔡旻俊

上一篇:“诗与人生”和“大学的文学”见面会顺利开展
下一篇:2017年金砖国家文学论坛(三)—— 中南对话:文学的驱动力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