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视频
这几天来,几位“老考生”接连给我们讲述了恢复高考后他们的故事,在那个年代,高考真的改变了不少人的命运,而后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高考的形式、内容等等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今天要给我们讲述高考故事的这位“老考生”,他出生于恢复高考的那年,自己参加高考时却又恰逢高考改革,他的故事又会是怎样的呢?
唐华,北师大珠海分校的一位副教授,吉林人。恢复高考的1977年,他正好出生;1995年,他参加高考,又刚好遇到了全国性的高考改革:那一年,除了上海,全国都开始采用“3+2”考试方案,其他科目进行会考,也就是普通高考招生分为文理科两类,所有考生必须考数学、语文、英语三科,其中文科加考政治和历史;理科加考物理和化学。
北师大珠海分校管理学院副教授 唐华:
(当时)我们要有6门课实行会考制度
高考的时候是实行3加2的考试
6门会考对学生来说就意味着
如果他们考不上大学的学生来说
会考不及格 他们连毕业证都没有
唐华回忆说,上世纪90年代初,他们的学习条件可没有现在这么舒适,教室里既没有空调,也没有风扇,而高考时间又是在天气炎热的7月,再加上那种越临近高考越凝重的备考压力,学生们都把那时的7月称为“黑色7月”。
北师大珠海分校管理学院副教授 唐华:
我们是60多个人挤在一个教室里面
这个面积我感觉还没有现在的
高中一个班级面积那么大
就感觉一排接着一排
第一排离讲台的距离都不到一米
不过相比起才恢复高考那个年代的考生,唐华说,她们的备考条件其实也算改善很多了,毕竟那时改革开放已经十几年了,经济社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再加上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很多家长开始有时间和精力关注到孩子的学业,当然这样对孩子的压力,无形中也多了很多。
北师大珠海分校管理学院副教授 唐华:
比如说平时母亲会做很多好吃的
家里可能就为了孩子不看电视
然后走路声音也轻一点
为了不打扰孩子的学习环境
那么在高考当天 很多家长都会送孩子去考
一直等到孩子考试结束出来这样的
唐华回忆,她高中阶段的成绩不错,在高考前的第三次模拟考试中,还考了全班第一。但在高考前的那一个月里,她却开始反复高烧,一度影响了她的备考。
北师大珠海分校管理学院副教授 唐华:
每天是上了学就发烧
然后9点多跟老师请假回家去打吊瓶 输液
然后第二天早上来又高烧 又开始高烧
所以连续一下月都是这样的情况
尽管有些小波折,但凭借稳定的发挥和良好的心理状态,唐华在高考时,还是如愿考上了长春税务学院,也就是现在的吉林财经大学。唐华说,上世纪90年代初,正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涌现了不少新兴的就业门类和行业,而那时高校的热门专业也随之发生了转移。
北师大珠海分校管理学院副教授 唐华:
我们那一年考试开始流行出国热
开始流行财经 金融类的热门
就说当时社会上 就业好的是经济类的
还是在1995年,唐华她们经历的高考变革不仅仅体现在考试形式上,就在那一年,高校并轨收费制已在全国推行,这同样影响了不少考生的选择。
北师大珠海分校管理学院副教授 唐华:
我们这一代完全可以被称为被高考改革的一代
我们开始涉及到报考的时候
全国已经有一半以上的院校实行并轨收费制度
那也就是学生自主交一部分费用
而且需要在毕业的时候自主择业
唐华说,从1995年到1999年,她因为一次高考经历了考试、招生和就业的三大变革。她毕业那年,大学生不再享受国家分配待遇,而那一年的全国高校招生人数也激增了22万。从此,中国大学由精英教育走向了大众教育,越来越多的孩子能够享受到大学不一样的学习氛围。珠海台记者林景静报道。
原文链接:http://www.n21.cc/xw/zh/2017-6-7/content_14707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