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BNUZ > 正文

媒体BNUZ

【珠江晚报】教育专家熊和妮与家长探讨如何营造家庭良好情绪氛围家长懂得情绪表达 孩子学会情绪控制

文章来源:珠江晚报 审核人:孔建华 时间:2017/04/27 点击次数:
审核 孔建华 视频

□采写:本报记者 刘晓峰

□摄影:本报记者 程 霖

孩子不会控制情绪,经常“随便”发火?孩子经常处于负面情绪当中,游戏、学习甚至生活都不在状态?这些可能都是父母错误的情绪表达方式造成的。近日,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教育学院讲师熊和妮博士做客亲子讲堂,做了一场题为“父母情绪表达与情绪教导”的讲座,建议家长和孩子在家庭中用点滴改善,营造良好的家庭情绪氛围,让孩子学会正确处理自己的情绪。

表情能影响感受和判断

一个心理实验揭示了情绪的奥秘,这位教育专家用PPT给现场聆听讲座的家长展示了这个实验的主要内容。

1997年,有国外研究者提出的情绪启动效应证实了情绪一致性效应。他们随机地向被试人呈现三种图片,一种是笑脸,一种是皱眉头的脸,还有一种是一个多边形图形。之后立马呈现一段象形文字(持续2秒),并要求被试人评估自己对这一象形文字的喜好程度。研究结果发现,被试在笑脸之后对象形文字的喜好评估程度远远高于皱眉头和多边形以后的评估。

这个研究结果表明,当我们看到笑脸的时候,我们会容易产生快乐的情绪体验,这种快乐的情绪体验会使我们对事物做出积极的评价。当我们看到的是皱眉头的脸时,我们会更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对事物做出消极的评价。这个实验也提醒我们,在家庭中,如果父母经常表达积极的情绪,孩子也会倾向于表达积极的情绪。如果父母经常表达消极的情绪,孩子也会更多地表达消极的情绪。

情绪在亲子间循环形成“场”

熊和妮表示,父母是家庭情绪氛围的重要主体和主要创造者。“父母通过情绪传染会不知不觉对儿童的情绪产生作用,并影响他们的情绪调节能力。”她提醒家长,积极的家庭情绪表达能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家庭情绪氛围,“儿童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有利于对父母和社会所要求的规则的内化,从而促进儿童的积极社会适应行为”。

研究发现,儿童在消极的家庭情绪氛围中,更容易受到父母消极情绪表达模式的影响,并把这种模式带入到家庭之外的社交场合,从而难以形成良好的社会技能,在和同伴的相处中会表现出更多不友好的情绪,表现出较多的敌意,并会增加攻击行为的发生。

教育学专家告诫家长,父母对儿童表现出消极的情绪可能会激化儿童的消极情绪,使儿童很难形成成功应对压力情境的能力,“当孩子面对压力情境时,更有可能表现出消极情绪和攻击行为”。

不要把坏情绪带回家

如果爸爸回来按门铃时,妈妈发脾气说:“按什么按,自己没带钥匙吗?”爸爸能够简单问一句:“怎么了,亲爱的?今天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吗?”这样的关心可能会让妈妈有机会把负面情绪用合理的方式释放出来。

熊和妮因此建议,如果在家庭中任何一个人改变一下自己的行为方式,这个家庭的情绪氛围可能就会变得积极、向上。

熊和妮说,每次打开家门回到家之前要告诫自己,在外面遇到什么问题都是小事,不要把负面情绪带回家。

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

情绪在童年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4-7岁的儿童常常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写在脸上、体现在肢体和语言上,他们迫切地需要与同伴和父母分享自己的情绪体验。如果家长不能有效关注儿童的情绪体验,甚至忽视、表现出厌烦的反馈会极大地影响儿童对情绪的理解和调节。

熊和妮说,父母对孩子消极情绪的回应对孩子的成长有重要的影响。如果父母对孩子消极情绪常常表现出非支持性反应,会增加孩子生气的频率以及较低的社会能力。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消极情绪表现出支持性回应,会使孩子学会用他人能够接受的方式来表达或表现、控制自己的情感,提高孩子的情绪调节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熊和妮表示,家长对孩子情绪的支持性反应包括鼓励情绪表达、关注孩子的情感,以及关注他(她)遇到的问题。而非支持性的反应则往往是对孩子负面情绪的惩罚、忽略,以及家长因此而悲伤。“当孩子表现出忧伤的消极情绪时,如果父母采取非支持性的反应,孩子会逐渐学会隐藏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如果父母能以开放和支持的方式来回应,孩子可能就会学会毫不害羞地表达邮箱,并且在和他人的交往中表现出较高的同情心和理解。”

什么是情绪和情绪表达?

熊和妮介绍说,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情绪是指个体对与自己生物的和社会的需要相联系的内外刺激所做出的整体性主观反应。

当客观事物或情境符合主体的需要和愿望时,就能引起积极的、肯定的情绪;当客观事物或情境不符合主体的需要和愿望时,就会产生消极、否定的情绪。

“而父母的情绪表达,是指父母在家庭中以言语或非言语形式表现出的情绪状态。”

孩子学会控制情绪

父母教导要有妙招

熊和妮建议,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采用以下情绪调节策略来教导孩子正确、合理地表达和调节自己的情绪。

1、替代活动:将注意力从消极情绪事件上转移开,投入到其他使孩子愉悦或情绪舒缓的活动上,达到分心的目的。比如,做游戏、玩玩具、静静发呆等。

2、自我安慰:以自我为导向的言语安慰和行为安慰。言语安慰是指教孩子说一些话来安慰自己。行为安慰是指教孩子反复做相同的、无意义的动作或安静地什么都不做。比如,我才不想要××;这只是个游戏;我家有很多××我才不稀罕;玩弄头发、衣角等。“精神胜利法还是很管用的,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地调节情绪。”

3、问题解决:指主动采取可能的办法解决情绪诱因,摆脱所面临的困境。例如,要求重新进行比赛;要求给出合理的理由等。

4、认知重建:指转变对情绪事件的理解或态度,从更积极的层面看待消极情绪事件。例如,一起搭积木时发现父母搭建的比自己要好,失望、失落,甚至发脾气把搭好的积木推到。这时,家长应该帮助孩子了解到,能够搭积木就有收获、就很快乐,成功与失败没有那么重要。

5、人际支持:指儿童主动向他人寻求心理、语言、行为等支持的方式。例如,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情绪,依偎在他人身边,向他人寻求帮助等。

专家简介

熊和妮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家庭教育,教师教育。

原文链接:http://www.zjwb.com.cn/text.php?ud_key=9557&ud_date=2017-04-25

上一篇:【信息时报】【世界读书日】很多人不知道,这所最美的图书馆对市民免费开放……
下一篇:【青年人】北师大珠海分校教师发展中心举办PPT应用培训讲座

关闭